扫一扫,关注我们

首页>学术科研>南粤规划+>【2024春季技术交流会系列报道】低碳·未来城市

【2024春季技术交流会系列报道】低碳·未来城市

发布时间:2024-04-17来源:南粤规划作者: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研究中心

2月21日上午,粤规院科技集团2024(第十四届)春季技术交流会之“低碳·未来城市”专题会议在公司2楼大数据展厅召开。会议聚焦碳中和愿景下的城市绿色、创新发展领域,结合探索性项目实践进行了精彩的学术分享。本场会议由总工程师室主办,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研究中心承办,公司副总工程师蔡克光主持,特邀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城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规划研究院西北分院院长肖忠斌作交流嘉宾。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院长邱衍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黄高辉,总工程师室主任陈静,马向明大师工作室主任、副总工程师陈洋,国土空间创新所负责人周祥胜,城市设计所副所长刘丽鹏等参会交流。


专题会议合影


专题会议 | 低碳·未来城市


主题报告


肖忠斌

对低碳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思考与实践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城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忠斌博士以《对低碳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思考与实践》为题,总结分享了城市拥堵的背后机理,并从交通管理、交通供给、交通需求3个维度,微观挖潜、中观组织、宏观协同3个层次提出对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系统化实践,并指出精准的数据支持是治理拥堵的前提,从系统的角度对方案进行科学的谋划是治理拥堵的根本,规划方案可落地是保障。


刘文凤

低碳视角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评估创新研究探索

国土空间创新所刘文凤以《低碳视角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评估创新研究探索》为题作分享。研究从构建控制性详细规划评估指标体系着手,从单元、地块、建筑3个层次制定控规评估指标体系框架,汇集梳理国内外低碳指标体系936项,从传统控规、规划传导、前沿研究构建5个维度的18项指标,为低碳导向下的控规评估提供有益探索。


邹伟勇

借鉴新加坡香港新市镇经验建设大城市未来社区

副总工程师邹伟勇以《借鉴新加坡香港新市镇经验建设大城市未来社区》为题,从“未来城市”“未来社区”的概念切入,分享从香港、新加坡借鉴构建未来社区的经验。新加坡以TOD模式为空间导向,结合步道及风雨廊联通社区内部交通,预留绿地空间为未来公共中心留潜,融入智能技术,打造互联互通、先进智慧的社区空间。香港以轨道交通为新市镇发展框架,分近远郊采用TOD立体开发及远郊ET0D,是紧凑而宜居的典范。


刘晓天

竞争型城市设计与服务型城市设计的工作思维碰撞——以城市设计竞赛和《茂名市高铁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城市设计联合创作工作室副主任刘晓天以《竞争型城市设计与服务型城市设计的工作思维碰撞——以城市设计竞赛和<茂名市高铁片区城市设计>为例》为题,分享竞争型和服务型城市设计的不同思路。竞争型城市设计从合理性、唯一性上寻找独到的切入点,设计过程要融入技术特色,形成创新性方案。服务型城市设计则以《茂名市共清河新城高铁片区精细化设计》为例强调设计中的定式-动态性思维、终点-过程性思维,关注成果的落地性。


陈严逸飞

珠三角传统产业空间新特点与规划响应

规划四所陈严逸飞以《珠三角传统产业空间新特点与规划响应》为题,分享珠三角传统纺织产业面临需求端、供给端、要素端的三重挑战,从梳理先发地区转型升级的经验,提出推动西樵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产业链环节延伸等多条建议,并表示,要把产业策划融入产业规划的全流程,针对企事业等服务对象关切事项开展咨询服务。


郭俊杰

AI、参数化及3D打印等前沿技术辅助设计——以图木舒克永安湖景观塔设计为例

建筑设计院郭俊杰以《AI、参数化及3D打印等前沿技术辅助设计——以图木舒克永安湖景观塔设计为例》分享AI、参数化及3D打印等先进技术如何应用于建筑设计领域,并以图木舒克永安湖景观塔设计为例实际演示了各项技术的应用效果。如在前期设计阶段,AI工具可以根据输入的主题形成丰富形态,为优化建筑设计提供有效参考。参数化设计工具可以在设计深化、施工图编制、造价计算等过程中,起到精细化设计与数据联动分析作用,3D打印则对最终建筑方案的完整性进行检验。




嘉宾交流

2024 春季技术交流会


邱衍庆 粤规院科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院长

邱衍庆结合未来城市主题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指出公司应坚持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到的“行大道,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前景无限”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努力向科技方向转型发展。历史演进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突破才能引领发展,因此,未来我们更要脚踏实地,深耕细分技术领域,不断迭代优化、再复制,继而推广应用延伸至全院,力争做出更多有科技含量的产品,行大道,以科技创新驱动粤规院科技集团高质量发展。

黄高辉 粤规院科技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黄高辉表示,随着技术工具发展的日新月异,规划从自裱图版、CAD、一路革新至当下的AI,绘图的效率越来越高,技术人员处理事情的能力也随之提升。就如何应对科技转型发展的趋势,黄高辉提出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模式的更新工具,提高效率,让一个人有能力承担更多的工作;第二种是由AI技术将生产流水线化、模块化,生成多个比较方案,由人担当决策、夯实优化的角色,只有科技与人脑的创新能力相结合,我们才能更好地拥抱科技和未来。

肖忠斌 苏交科集团城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分院院长

肖忠斌就未来城市的议题提出,目前的设计仍然是由人的思想形成,AI难以用标准化的模式去替代人类,人类有着独立思想的特性是机器无法战胜的,但是AI可以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辅助模式,服从于人,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持。

蔡克光 粤规院科技集团副总工程师

蔡克光结合本次“低碳未来城市”专题会议的汇报内容,围绕今日6位汇报者的发言,从交通、从城市设计、包括产业等等不同的一些角度指出,未来城市与AI设计都是我们未来要找寻追求的方向,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研究与探索,增加粤规院科技集团在各新兴板块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陈洋 粤规院科技集团马向明大师工作室主任、副总工程师

陈洋表示,城市的未来性可能会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筑本身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二是建筑外部市政设施的新技术,三是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就这三个方面而言,工业化、模块化的新市镇是个很理想的载体,可以使得管理更高效且便于复制。但正因为是模块化、标准化,新市镇往往缺乏对本地特质的响应,在新加坡、香港等高密度地区适用,可是对我国各地差异较大的国情适用性较低。现在一谈到未来,会提到AI技术的应用,诸如交通、低碳等方面,因需求明确,是比较适合AI化的,然而城市是复杂的,所谓美好生活是没有可量化的客观标准的,AI化的可能性就比较低,而对于艺术感受,往往是打破标准的,反直觉的,就更不能完全用工业化模块化的模式去生产。因此在规划与设计方面,一方面可以让AI去处理那些可标准化的基础部分,另一方面则更要强调人类设计师的创意,要结合传统与本地特征去完成。如何协调两者,是我们进一步需要思考探究的问题。

周祥胜 粤规院科技集团国土空间创新所负责人

周祥胜围绕本次议题,主要就如何针对城市设计类项目进行科技赋能、模块化设计、流程化管理展开了讨论。周祥胜提出可以通过总结城市设计类项目工作成果经验,将前期分析、理念凝练、逻辑推演、成果制作、项目组织、项目推进做成标准化模块与流程化管控,将大大提升粤规院科技集团在城市设计类项目中的竞争力。


组稿/编辑:总工程师室、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研究中心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