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公司动态
首页>公司动态>学术活动>第六届“南粤杯”设计竞赛第一轮参赛作品简介

第六届“南粤杯”设计竞赛第一轮参赛作品简介

发布时间:2018-06-26来源:总工程师室作者:周伟逸

结合当前国家、省对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宜居品质、乡村振兴等热点问题的关注,总结过去“南粤杯”设计竞赛的经验,2018年“南粤杯”设计竞赛以海珠区仑头村为设计区域,组织开展以“创意的更新”为主题的竞赛。

第六届“南粤杯”设计竞赛第一轮参赛作品简介


        竞赛主题:创意的更新
        设计区域:海珠区仑头村

        结合当前国家、省对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宜居品质、乡村振兴等热点问题的关注,总结过去“南粤杯”设计竞赛的经验,2018年“南粤杯”设计竞赛以海珠区仑头村为设计区域,组织开展以“创意的更新”为主题的竞赛。
        仑头村始建于宋末元初,现为海珠区官洲街道的行政村,面积约103公顷。仑头村位于海珠区东南部,珠江后航道北岸,沿江水岸线长达2公里,与广州国际生物岛和大学城隔江相望。仑头村现有户籍人口6400人,登记的外来暂住人口5000多人,主要为在天河、琶洲等地上班的外来务工人员。由于房屋租金便宜和停车免费,成为广州最大的出租车司机租住地。仑头村有200多年果树种植历史,主要种植荔枝、龙眼、杨桃等岭南水果,并拥有布料厂、渔具厂、金属制品厂等老旧厂房,村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与此同时,仑头村位于海珠湿地和万亩果园保护范围内,仍保留较为完整的自然基底和景观风貌。
        因此,本次设计竞赛的重点在于:如何在遵循海珠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下,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以紧邻广州国际生物岛和大学城的区位优势,承接相关产业和人才配套需求,促进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以及打造珠江后航道和环岛路的优质滨水景观设计示范区。
        本次设计竞赛将通过二轮竞赛,最终评选出前三名。目前第一轮竞赛已于6月20日结束。下面是第一轮9个参赛作品的简介。


仑头村区域地图


        参赛作品简介:

        1.共享网——公共空间网络更新

        参赛队伍从“共享”理念出发,关注仑头村公共空间的构建。设计方案通过识别仑头村的街道、滨水、广场、庭院等开放空间,分析老年人、年轻人、出租车司机、小孩等不同人群的行为活动特征,指出仑头村存在空间活力不足的问题,提出要构建有活力的空间网络,进行空间人性化设计,打造慢行街道和核心节点。方案对环村南段、仑头村滨水段、村委西侧段、仑头公园、小高线公园、仑头公园广场、南约水坝、穗华幼儿园、仑头村委广场等多处地点提出具体改造建议。



        团队成员:刘立志、简泳茵、梁子君

        2.Maker Apartment——面向创新人群的城中村长租社区改造设计

        参赛队伍从城市“抢人大战”及住房租赁问题切入。自2017年上半年以来,全国一二线等主要城市掀起了一波空前绝后的抢人大战,但是却带了一波房价的上涨,买房成为了很多初入城市的年轻人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在广州、深圳等城市,城中村提供了最多的租房房源,城中村是很多人进入一线城市的第一落脚地。国家近些年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开始建设租售并举的多主体、多渠道住房制度,鼓励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租赁住房试点。
        仑头村位于广州科创产业主轴科韵路附近,可依托“沿轴自生,环轴寄生”的互动发展模式,在租赁政策大背景下,作为一种多元租住解决方案融入创新经济轴。由于城中村产权的复杂性,在进行更新改造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此次设计构建了可复制的、逐步更新改造的长租单元,结合公共空间、Maker工坊等,构建面向创新人群的城中村长租社区。
        方案建立了创客长租公寓社区的四大评价标准:宜居、交往、安全、绿色,并细分为十大方向对仑头村进行了详细改造。最后在实施保障方面,建议与地产系合作,选取产权清晰、改造难度较小的区域作为试点,提升改造为长租社区,产生示范效益后再改造其他产权复杂的区域。


 

        团队成员:步兵、杨宏韬、范红蕾

        3.创意的“拉链”——走向包容共生的仑头村

        参赛队伍紧密围绕此次竞赛主题,以“包容共生,创意更新”为切入点,以“门户与中心、分异与隔离、包容与延续、缝合与共生”四对关系为主线,通过场所精神梳理、场所问题挖掘、创新理念提出和创意策略实施四个方面阐述对仑头村更新改造的规划与设计。
        场所精神梳理方面,采用了宏大的历史叙事手法,层层梳理了广州市、海珠区及仑头村三个层面的历史沿革,提炼出位于珠江入海口的仑头村一直延续着“多元混合,兼容共生”的场所精神。
        场所问题挖掘方面,创新地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以海珠 “胡焕庸线”剖析区域资源格局,以30分钟生活圈探寻区域可利用资源要素,以村民活力时空变化发现空间分异格局,最终确定破解该空间困境之抓手——界面空间的营造。
        创新理念提出方面,结合时代和社会背景,了解当下村民的诉求,提出三大规划愿景,即空间正义之村,保障公共服务;社会融合之村,营造公共空间;地方依恋之村,构建制度体系。
        创意策略实施方面,综合考虑村民的诉求和不同地块社会属性的复杂性,尝试通过构建多种类型的“拉链”空间进行路径缝合,打破空间分异,消解社会隔离,以期实现包容共生的仑头新村。

 

        团队成员:林冰莹、李成悦、邓力凡

        4.理想的仑头,向往的生活

        参赛队伍立足仑头村本身,分析仑头村面临的发展困境,包括边缘化危机、空间碎片化等;以及仑头村拥有的优势,包括发展延续、亲近自然、生活怡然等。设计方案提出以微改造的手法,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充满乡愁和活力栖居的创新特色村庄,吸引创业青年群体居住,为其提供一片生活乐土。方案提出了三个设计构思:塑造城市新居住空间、打造区域性创客创新中心、塑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岸环境。

 

        团队成员:廖轶、李粼粼、刘宇

        5.链接•社会复愈——基于空间-社会关系的仑头村空间更新设计

        参赛队伍以空间-社会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仑头村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居住与生产活动空间组合的有机性,建筑群体形态的聚合性,聚落内部公共空间的标志性等方面的问题,总结仑头村空间与社会的不适应性;以日常生活为研究视角,以村民访谈、社区观察等方法,分析社区人群的需求与空间供给之间的不匹配,从而探索特定空间的问题。
        结合两方面的分析,提出以链接为手段,通过适应性设计,达到社会复愈的目的。方案构建上,提出以休闲横轴(滨水景观带)+精神纵轴(村委会、墓地公园、黎氏宗祠、仑头公园串联)构建为骨架,重点改造两大片区(旧村居住、工业厂房),活化六大节点(停车场、市井商业街、复合型市场、村委会及前广场、宗祠文化中心、墓地公园)的系统性框架。
        同时明确下一步,将以精神文化空间的更新设计为核心,希望通过深入的设计,促进仑头中本地人群与外地人群,原住村民与官洲搬迁过来的村民等人群之间的融合。

 

        团队成员:熊浩、何亮、陈泽航

        6.通过景观改造实现社区的复兴——一个有农业温度的开放社区

        参赛队伍通过分析仑头村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机遇,提出应发挥周边生态优势,在避免大拆大建的原则下,以植入性的景观改造作为触媒,大力发展以农业旅游为载体的第三产业,营造健康、开放、共享的社区环境。设计方案参考菲律宾阿纳纳斯新社区、泰国都市农场等案例,提出了发展都市农场、科技农业试点、农庄创客基地、农作创智教育、社区景观农园等规划策略,并对在社区中营造农业景观提供了具体实施路径。

 

        团队成员:徐浩琛、袁宇昕、刘莎

        7.溯源——仑头村改造记

        参赛队伍以仑头村水系变迁为线索,通过仑头村起源的一个古老故事展示了千年间仑头村人与水在空间、生活和精神的联系与变化,表达了人与水息息相关的关系。而后通过现场调研、访谈和基础数据分析发现随着社会发展,现在仑头村人与水关系发生割裂,与此同时各类矛盾迭起,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安全、社会等问题。
        因此本方案尝试以水作为设计着力点,通过营造以水为载体的公共空间体系来缝合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方案中设计了纵向的精神轴线和横向的滨水廊道,精神轴线为传统文化提供展示空间,尝试唤起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引导外来租客对仑头村文化的认知。横向滨水廊道则成为当地居民和租客共享的开放空间,对比日本古川町案例,希望通过社区营造,能提供一处由村内不同人群共同打造和管理的公共廊道。此外滨水公共空间能将周边万亩果园、北部创新园区等隔离要素以慢跑道、亲水廊道等形式进行重新串联,成为弥合仑头村的纽带。


 


        团队成员:曹烁阳、李霜、吴思文

        8.以生态旅游为契机的仑头村村居立体化更新改造设计

        参赛队伍通过分析仑头村的发展基础条件,提出其未来发展应定位为“大都市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以大型商业、特色民宿、果园体验为主的岭南都市生态旅游农庄。设计方案重点针对村内的居住及旅游服务片区,参考深圳水围村改造、岗厦1980海绵城市绿色屋顶等案例,提出对村居进行立体化更新改造设计,打造公共交往空间和旅游服务空间;同时也对仑头村内的滨水旅游区以及临山旅游区提出了立体化改造设想。

 

        团队成员:张航、凌腾、申展飞

        9.水乡仑头•梦想起点

         参赛队伍通过对仑头村改造模式、发展方向分析,结合区位、生态、低成本土地等优势将仑头定位为刚步入社会的青年群体在大城市的落脚点和“梦想起点”,形成可支付高品质生活区、创意梦想孵化园、运动休闲生态岛,让青年们在一线城市高房价压力下,拥有一片可支付的追求梦想的“乐土”。
        方案依据《广州市集体土地建设租赁性住房实施细则》,结合仑头实际,布局了可支付、高品质的安居住房六种,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并以安居住房为吸引点,吸引青年人才聚集,带动创新产业的入驻、发展,形成宜居宜业宜创仑头。
        方案紧扣青年群体及创新人才需求:布局可支付的安居住房,完善公共服务,营造绿色交通,构建休闲运动空间、第三空间体系,形成环村休闲活力带,引导创新要素聚集,触发各类人群交流、共享、创新。同时,对村民诉求做出回应:利用“文脉景观轴”串联历史遗迹,以“细胞更新单元”改造旧村,再现岭南水乡风貌,以此形成村民、租客、政府共治、共融、共赢的示范社区。


 


        团队成员:程佳佳、卢文杰、方菲雅

18133